币圈惊天巨变:L1烧钱末日,以太坊L2躺赢?
加密貨幣寒冬下的理性回歸:從 Celo 轉型看 L1 的困境與 L2 的崛起
上周,Celo 的一紙公告,犹如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加密领域激起了涟漪。宣布从独立 L1 区块链转型为以太坊 L2,这看似寻常的技术迁移,实则折射出加密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估。别被那些“Layer 2 大爆发”、“以太坊生态迎来新机遇”之类的陈词滥调蒙蔽了双眼。Celo 的选择,不是什么无足轻重的技术调整,而是对“烧钱”模式的彻底反思,是对 L1 叙事日渐式微的无奈承认。
过去几年,我们见证了太多“新一代公链”的崛起和陨落。它们带着改变世界的豪情壮志,带着动辄数亿美元的融资,高调入场,却往往在短暂的喧嚣后,迷失在日复一日的维护和运营中。而现在,潮水退去,那些裸泳者终于暴露无遗。
成本與營收的殘酷真相:L1 的空轉與 L2 的造血能力
現在,加密市場終於開始清醒了。VC 們不再只聽信那些天花亂墜的白皮書,散戶們也不再盲目追捧那些毫無落地場景的“革命性技術”。人們開始關心:這條鏈的實際營收是多少?它的運營成本是多少?它創造的價值最終又流向了誰?換句話說,大家都在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:這門生意,能賺錢嗎?
華麗的泡沫背後:市值與收入比的真相
市值與收入比(Revenue to Market Cap Ratio, REV)这类指标开始受到重视,无疑是这场反思的信号。过去,我们习惯于用“市值”来衡量一个项目的价值,但市值往往充斥着炒作和泡沫。REV 则提供了一个更客观的视角,它能告诉你,为了获得一块钱的收入,你愿意付出多少溢价。
举个例子,两条市值相近的区块链,一条 REV 是 10,另一条是 100。这意味着,为了投资后一条链,你需要付出比前一条链高 10 倍的溢价。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,比如市场对后一条链的未来增长更有信心,或者仅仅是炒作程度更高。但无论如何,REV 都在提醒我们: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,要透过数据看本质。Celo 的转型,正是对这种 REV 差距的深刻认知。他们意识到,作为一条独立的 L1,他们的 REV 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。与其继续烧钱维持运营,不如加入以太坊生态,借助 L2 的优势,提高收入,降低成本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L1:Web3 的昂貴地基,還是無底洞?
L1 区块链,曾经被视为 Web3 世界的基石,承载着构建去中心化未来的希望。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。在光鲜的外表下,L1 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。
價值的悖論:L1 的營收困境
一个经常被忽视的事实是:L1 区块链,很难以可持续的方式获取收入。表面上看,L1 通过收取交易费用来获取收益,但这些收益几乎全部流入了矿工或质押者手中,作为区块奖励或质押收益。这意味着,L1 自身并没有留下多少利润空间,更没有盈余资金来支持创新和发展。
这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:L1 可以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平台,但却像公共基础设施一样运作,缺乏自我造血的能力。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水泵,源源不断地将价值输送给矿工和质押者,而自身却难以从中受益。
年燒數百萬美元:L1 維護成本的黑洞
更令人担忧的是,L1 的运营成本极其高昂。你需要维护自己的共识机制,建立自己的验证者集合,设计自己的代币激励方案,以确保网络的安全运行。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。
以 Celo 为例,他们每年需要花费代币总发行量的 4% 到 6%,大约 1500 万到 2500 万美元,仅仅是为了维持基本的安全性和系统运行。这笔钱,如果用于生态建设、开发者激励,或许能创造更大的价值。但现在,它只能用来填补 L1 运营的黑洞。
这并非个例。以太坊、Solana 等主流 L1 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运营成本压力。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 L1 而言,这种压力尤为明显。它们可能根本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维护成本。L1 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“烧钱机器”,而盈利却遥遥无期。
L2:以太坊上的精裝房,還是溫室花朵?
如果说 L1 是需要自己打地基、盖房子的毛坯房,那么 L2 就像是以太坊上精装修好的公寓。你无需操心基础设施的建设,只需专注于自己的业务逻辑和用户体验。
安全性外包:L2 的生存之道
L2 最大的优势在于,它将安全性外包给了以太坊。这意味着,L2 无需自己维护共识机制、验证者集合,也无需担心网络的安全问题。这些繁重的工作,都由以太坊来承担。
L2 的安全性,来源于以太坊的共识机制和强大的验证者网络。只要以太坊足够安全,L2 就能继承这份安全。当然,L2 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。例如,排序器故障、数据可用性问题,都可能影响 L2 的正常运行。但总体而言,L2 的安全性远高于独立的 L1。
成本優勢:L2 的降維打擊
安全性外包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成本的大幅降低。L2 无需花费巨额资金来维护自己的安全,可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生态建设、开发者激励和用户增长。
以 Celo 为例,转型为 L2 后,他们每年的安全成本将从 2000 万美元大幅降低。取而代之的是状态存储费用和数据可用性成本。而且,通过数据压缩和使用替代的 DA 层(如 EigenDA),还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。这种成本优势,对于那些资金有限的项目而言,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。
但 L2 也并非完美无缺。它对以太坊的依赖性,也意味着它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独立性。如果以太坊出现问题,L2 也会受到影响。此外,L2 的性能也受到以太坊的限制。如果以太坊拥堵,L2 的交易速度也会变慢。因此,L2 并非万能药,它只是一种更有效率的选择。
以太坊的陽謀:從「獨裁者」到「軍火商」的戰略轉型
Celo 的转型,表面上是自身的一次务实选择,但背后却蕴藏着以太坊的更大战略野心。以太坊,不再试图成为“统治一切的唯一服务器”,而是正在转型为其他链可以构建于其上的基础设施。
放棄幻想,擁抱生態:以太坊的務實選擇
过去,以太坊一直梦想着成为 Web3 世界的中心,所有的应用和服务都应该构建在以太坊之上。但现实证明,这种“中心化”的愿景,在互联网的每个时代都难以实现。
互联网需要多样性,需要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不同的技术方案。以太坊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求。因此,以太坊开始拥抱生态,鼓励开发者在以太坊之上构建各种 L2 解决方案,满足不同的需求。
安全即服務:以太坊的長期野心
以太坊的战略转变,并非简单的“放弃”,而是更高明的“占领”。它不再试图独霸整个 Web3 市场,而是将自己定位为 Web3 世界的基础设施提供商。
它将安全性、去中心化和互操作性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其他链,成为其他链可以依赖的基石。这种战略,类似于云计算领域的 AWS。AWS 并不试图自己构建所有的应用,而是为其他开发者提供基础设施,让他们能够更方便地构建自己的应用。
通过这种方式,以太坊正在占据一个更广阔的市场。你可以坚持认为只会有一台服务器,也可以选择助力构建接下来数十亿台服务器。显然,以太坊选择了后者。
效率至上:L2 化的不可逆轉?
Celo 的轉型,以及以太坊的戰略轉變,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結論:效率至上。在加密貨幣寒冬下,每一個項目都必須更加理性地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。而 L2 化,或許是許多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。
經濟規律的鐵拳:L1 的生存空間被擠壓
當以太坊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強的安全性時,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千萬美元來搭建一條新的 L1 呢?這個問題,越來越多的項目方正在認真思考。
市場的壓力是巨大的。VC 們不再願意為那些沒有盈利模式的 L1 項目買單,用戶們也不再願意為那些交易費用高昂的 L1 支付溢價。L1 的生存空間正在被 L2 擠壓。
未來的猜想:L1 的歸宿
未來,L1 會消失嗎?我認為不會。但 L1 的數量肯定會大幅減少。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創新性的技術,或者具有獨特應用場景的 L1,才能生存下來。
而更多的 L1,或許會選擇轉型為 L2,加入以太坊生態,或者成為其他 L1 的側鏈。L1 的競爭,將會更加激烈,也將會更加殘酷。
就像如今沒有人再運行自己的大型主機一樣,未來,很少有項目會運行自己的 L1 鏈。它們會運行托管服務器,它們會成為 L2,而且它們會基於以太坊來實現這一切。這不是願景,而是趨勢,一個由經濟規律所決定的趨勢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