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综合金融文章正文

蚂蚁入主十年,天弘基金的“规模焦虑”与未来之路

综合金融 2025年02月13日 21:13 20 author

蚂蚁集团入主天弘基金十年,其发展轨迹引发了业内诸多关注。本文将深入探讨天弘基金在蚂蚁集团入主后的高管更迭、业绩表现,以及蚂蚁集团的互联网式管理模式对金融机构的影响。

高管频繁更迭:反映管理模式的挑战?

自2015年蚂蚁集团入主以来,天弘基金董事长已更换四任,这在金融行业相对频繁。2024年11月,黄辰立接任韩歆毅出任董事长,其快速获得基金从业资格并上任,引发热议。虽然黄辰立拥有投行背景,但其基金从业资格为“现考”,这与金融行业对资历和专业性的重视形成对比,也反映出蚂蚁集团管理模式的挑战:互联网公司快速迭代的思维方式能否适应金融行业稳健经营的模式?频繁的高管更迭是否会影响公司战略的稳定性和执行力?

业绩表现:规模增长停滞,产品结构失衡

尽管天弘基金规模庞大,但其业绩表现却未能与规模相匹配。在韩歆毅任职期间(2021年8月-2024年11月),天弘基金的行业排名下降,规模增长停滞,产品数量激增,但整体盈利能力并未提升。招商证券的基金管理人评级结果显示,天弘基金在主动权益投资能力和主动债券投资能力方面表现不佳,仅为三星评级,这与其龙头地位并不相符。天弘基金长期依赖货币基金,在主动权益投资方面较为薄弱,这种产品结构失衡的问题在韩歆毅任内未能得到有效解决。

蚂蚁模式的反思:流量与专业性的平衡

蚂蚁集团入主天弘基金,最初凭借阿里巴巴的流量优势,迅速做大规模,尤其在货币基金领域取得显著成功。然而,这种互联网思维在专业性要求更高的权益产品领域却遭遇瓶颈,甚至导致部分产品亏损严重。天弘基金的案例表明,互联网公司依靠流量迅速扩张的模式,在金融领域未必能够行之有效。金融行业更注重专业能力、风险控制和长期稳定发展,单纯依靠流量难以取得持续性的成功。

未来展望:挑战与机遇并存

黄辰立上任后,面临着巨大的挑战:如何平衡规模与业绩,如何改善产品结构,如何提升主动投资能力,如何增强公司在蚂蚁集团体系内的地位。天弘基金需要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,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。同时,天弘基金也需要在蚂蚁集团的战略布局中找到自身定位,避免成为单纯的流量入口。

总之,蚂蚁集团入主天弘基金十年,既是互联网公司控股金融机构的成功案例,也是对互联网思维在金融行业适用性的反思。天弘基金的未来发展,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,也与其与蚂蚁集团之间的关系、以及整个金融行业环境密切相关。

标签: 以太坊 DeFi NFT Web3 元宇宙

发表评论

Blockchain Insights Daily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 备案号:川ICP备6454816号 Z-BlogPHP强力驱动